首页
爱游戏综合玩法技巧大全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游戏综合玩法技巧大全 > 新闻动态 > 陈诚报请长沙大捷,关麟征反对:日军未打到长沙,应改为湘北大捷

陈诚报请长沙大捷,关麟征反对:日军未打到长沙,应改为湘北大捷

发布日期:2025-04-13 13:13    点击次数:140

1939年10月初,日本第十一军的部队打到了捞刀河边,只要再往前推进,就能打到他们这次想占领的长沙城了。

日本将领冈村宁次脸上毫无欣喜之情。

为什么?

说白了,这一仗他啥也没捞着,计划中的目标一个都没达成。

冈村宁次原本盘算得好好的,他觉得这会儿川军要么已经被他拉拢过来对付中央军,再不济也该撒腿开溜或者干脆两不相帮。

但现实情况出人意料,川军不仅没有保持中立或临阵脱逃,反而士气高涨。王陵基率领的第30集团军与罗卓英的部队在赣北地区联手,成功拦截了从南昌出发的101、106师团的部分兵力,将其困在高安,连城都没能攻破。

杨森的第27集团军作战风格灵活多变,他们擅长打游击,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把敌人的后勤补给线搞得一团糟,漏洞百出。这样一来,日军的物资供应几乎断了,弹药粮食都快用光了,只能指望老天爷帮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一场投入十多万兵力的大规模战役,最终却要依赖天气来决定胜负,显然,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冈村宁次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之前还在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一带跟日军打得火热的中国军队,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样一来,日军在这次战斗中想要消灭第9战区主要部队的目标也没能达成。

中国军队都去哪儿了?

通过空中侦查发现,中国军队并没有撤得太远,他们其实就藏在九岭山和幕阜山的深处。

冈村宁次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

中国军队哪里是抵挡不住在撤退啊!这分明是在长沙设下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就等着敌人自投罗网呢!

这场战争,是时候该结束了。

于是,冈村宁次板着脸郑重其事地表示:"这次行动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军没有打算留在长沙,现在全体官兵准备撤离。"

长沙的第一场战斗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战斗胜利后,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出状况了。

第九战区指挥官陈诚依据薛岳提交的报告,向重庆的蒋介石建议,这次战役应该命名为"长沙大捷"。

然而,作为第十五集团军的临时总指挥,关麟征对这场战役被称为“长沙大捷”的说法持不同意见。

关麟征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他觉得:

日本军队虽然推进到了捞刀河边,但并没有在长沙城附近发生战斗,所有的战斗都是在湘北地区进行的。所以,这次胜利不应该被称为“长沙大捷”,而应该叫“湘北大捷”。

这场战斗从新墙河打响,一直打到捞刀河结束。日军从湘北方向派出的三个主力师团,主要都是和第十五集团军交手。

简单来说,这场战斗主要是由第十五集团军打的,而他们的防守区域就在湘北一带,所以这场胜利应该叫“湘北大捷”。

第三点,江西北部和湖北南部的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的牵制作用并不明显,远远达不到成为这场战役胜利关键因素的程度。

不少人会问,所谓的“长沙大捷”或“湘北大捷”,不都是第九战区领导打的仗吗?既然是由第九战区来报告战绩,那么将这场战役的胜利称为“长沙大捷”有什么不妥呢?

从专业角度讲,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果按"长沙大捷"来汇报战果,陈诚和薛岳就成了最大功臣;要是以"湘北会战"来统计战功,那关麟征和他的第十五集团军就是头号功臣。

这样一来,事情就清楚了。关麟征表面上是在争名分,实际上他真正在乎的是功劳的归属。

陈诚怎么可能采纳关麟征的建议?

没过多久,一本名为《长沙大捷》的宣传册子铺天盖地,到处都能看到。这本小册子大肆宣扬第九战区取得的辉煌战果。

关麟征当然不会按照陈诚的意思办事。

陈诚刚印好《长沙大捷》的宣传册,紧接着鼓吹《湘北大捷》的小册子也纷纷发到每个人手里。

这场在长沙发生的战役,首次被称作湘北会战,而长沙取得的重大胜利,也首次被命名为湘北大捷。

关麟征抢功劳的行为是否站得住脚?将“长沙大捷”改称为“湘北大捷”是否合适?

从实际情况看,关麟征的争辩其实站不住脚。

薛岳的执着促成了这场战斗的爆发。

那时候,第九战区的情况其实挺糟糕的。

南昌会战失败后,第9战区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连薛岳也经常被蒋介石点名批评。

薛岳肩上的担子不轻。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因为兵力有限,开始采用一种叫“短距离截断作战”的新打法。他们不再一味攻城略地,而是想方设法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所以,当冈村宁次准备攻打长沙时,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将领都认为,与其为了争夺某个城池跟日军硬拼,不如主动后撤,保存实力,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等小鬼子走了,咱再回来不就得了!

薛岳对此却持不同看法。

在他看来,只要战略得当,第九战区的部队完全有能力击败日本军队。

既然咱们有能力打败日本鬼子,为啥还要把长沙拱手相让呢?

薛岳曾表示,如果放弃长沙,那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又该放在哪里?

尽管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高层多次施压,要求薛岳撤离长沙,但薛岳始终拒不执行命令。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不是薛岳不听指挥硬要开战,这场战斗压根就不会发生。既然仗都没打起来,关麟征就算想建功立业,又哪来的机会呢?

从整体战局来看,薛岳在长沙会战中展现出的战略指挥才能,其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这样,我们把这场战斗叫做长沙会战,把胜利称作"长沙大捷"又有什么问题呢?

当冈村宁次在分析第5和第9战区的情况时,薛岳也没闲着,他召集了一群参谋人员,专门研究日军的动向。

1939年夏天,在日军攻打长沙前,薛岳和第九战区的指挥官们已经摸清了敌人的进攻路线和兵力分布情况。

薛岳认为,日军要攻打长沙,可能会分成三股力量行动。一股从赣北方向,也就是南昌那边向西推进,支援湘北的战斗;一股从鄂南方向,也就是通城一带向南进攻,直接瞄准长沙城;还有一股从岳阳出发,也就是日军的主力部队,负责主攻长沙。

湘北地区的地理格局是:东边是湖泊,西边是山脉,中间有四条河流穿过。

左边是广阔的洞庭湖,绵延800里;右边耸立着九岭山和幕阜山;中间流淌着四条河流,分别是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和浏阳河。

薛岳认为,如果在新墙河前线与敌人交手,对方实力更强;到了汨罗江第二道防线,双方就旗鼓相当了;而如果在捞刀河第三道防线作战,我军就占据了优势。

只要在前两道防线层层阻击,拖住敌人,等把他们引诱到捞刀河和浏阳河一带时,之前在前线阻击后转移到外围的部队再从两侧包抄进攻,一定能取得重大战果。

正因如此,薛岳才想出了"向外扩展战线,后撤寻找战机"的作战方案。

事实证明,薛岳的推测完全准确。

薛岳漏算了一招,他没想到日军还有第四路兵马,这支部队是从洞庭湖方向绕过来,悄悄攻打营田的。

这并不奇怪,毕竟九月正值洞庭湖水位最低的时候,薛岳认为日军的那些大船根本没法在干涸交错的河道里穿行。

薛岳没想到日军装备了大量汽艇,更没料到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结果被日军钻了空子。他们从营田突破后,迅速向二线汨罗江推进,使得第十五集团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

薛岳在战前制定的计划,尽管在营田环节出了差错,但从全局来看,他的战略安排还是相当精妙。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薛岳的出色战略安排和领导,仅靠第十五集团军就能打赢日军吗?所以,以第9战区的名义申请“长沙大捷”有什么不对呢?

关麟征认为中国军队在赣北和鄂南地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不够,这种观点其实经不起推敲。

前面说到,王陵基的第30集团军和罗卓英的第十九集团军,分别与日军的101和106师团部分部队交手,成功将敌人拦在高安一带。这不正是对长沙会战的强有力支持吗?

薛岳原本打算让赣北的部队在战役后期向长沙集结,配合歼灭敌人。但实际情况是,这两个集团军不但没按计划行动,还被101、106师团的部分兵力牵制在赣北,动弹不得。关麟征对此评价说,他们不但没帮上忙,反而拖累了整体战局。所以,他认为这两支部队根本不该算作湘北战场的一部分。

说白了,你们表现这么糟糕,就别来掺和了吧。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要不是30军和19军挡住了日军,湘北的战况可能就彻底失控了。这一点,关麟征怎么就没考虑到呢?

接下来谈谈鄂南这条路线。

杨森指挥的第27集团军专门负责阻击从鄂南方向进攻的日军第33师团。

那时,第27集团军的主力驻扎在从西到东的区域,主要任务是阻击从南昌方向过来的日军。但在白沙岭战斗中,27集团军的游击队干掉了33师团的一个作战参谋,从他身上找到了一张作战地图。这张图清楚地画出了33师团的进攻路线和作战计划,他们的目标是攻占渣津,切断湘北和赣北之间的联系。

这难道不是对湘北战场的有效支援?这难道没有实际的战斗成果?这难道不属于长沙战役的组成部分?

既然这样,关麟征为什么还要抢这个“湘北大捷”的名头呢?

在这次战役中,第十五集团军表现相当出色,特别是在日军还没绕道洞庭湖进攻营田的时候,关麟征带领的部队打得非常漂亮,战术运用十分精彩。

在1937年9月18日至25日的战斗中,关麟征带领的第52军与日军精锐第6师团展开激烈交锋。这支部队是关麟征一手带起来的,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就让日军损失了将近4000人。这样的战果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15集团军手下的六个军,在放弃新墙河阵地后,一直从侧面打击、埋伏和追赶日军,给他们造成了重大伤亡。这一系列行动让冈村宁次意识到自己上了薛岳的当,于是匆忙决定将部队从捞刀河南岸撤走。

冈村宁次虽然被吹捧为名将,但这次战役中,无论是战前准备还是临场指挥,他的表现都不怎么样。

首先,他错误地判断了杂牌军的态度。尽管杂牌军和蒋介石之间存在不少分歧,但这些都属于内部问题,在面对日本侵略时,他们的立场是统一的。

日军从江西、湖南和湖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表面上看声势浩大,但由于兵力分散,实际战斗力大打折扣,始终未能组织起有效的强力攻势。

第三点,日本军队的兵力其实并不多。他们虽然派出了六个师团,但实际上这些部队大多只是顶着师团名号的小股部队,实际人数远不及正规师团的规模。

四是,完全没有想到第9战区的军民意志如此坚定,他们破坏道路和实施坚壁清野的措施如此彻底。

第九战区游击战的强大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这场战役中,冈村宁次只有两件事做得还算不错:一是借道洞庭湖突袭营田,二是在捞刀河察觉到薛岳的计划后果断撤退。

如果事情不按这样发展,冈村宁次的下场将会非常悲惨。

战斗的主要区域位于关麟征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防守范围内,战线从新墙河一直延伸到捞刀河。

湘北的战斗确实发生了,但长沙会战是一个整体战略,它的成功离不开第九战区指挥下的赣北、鄂南、湘北甚至湘南各部队的协同作战。这远非仅仅湘北一个战场能够单独决定的。

关麟征这个人有不少长处,比如打仗时非常勇猛,做事也敢担当。不过他也有不少短处,特别是气量比较小,不够大度。

关麟征特别看重自己的出身和家乡。

52军里,军官基本是陕西老乡,外地人一看在这儿没啥晋升机会,一般都不愿意来。关麟征打拼了大半辈子,手底下也就只带出了52军这么一支嫡系部队。

关麟征在管理军队时,表现出类似旧式军阀的作风。

他担任师长期间,副师长杜聿明在部队里很得人心,这让他心里很不痛快。他总是故意刁难杜聿明,搞得杜聿明一肚子火,干脆离开部队去学习了。后来学习结束,杜聿明也不愿意再回来。

在他担任军长期间,对郑洞国一直心存戒备,甚至在保定会战时,连撤退的消息都没告诉郑洞国,差点害得他被日军围困。郑洞国得知后,气得直跺脚,破口大骂。

杜聿明和郑洞国在黄埔一期里是出了名的实在人,可就连这样的老实人关麟征都看不上,这让他的前途大受影响。

关麟征对陈诚特别不待见。

陈诚能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确实是一个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土木系”势力扩张得过于迅猛。

陈诚虽然争权夺利时显得太过急切,但他有个优点,就是为人豁达,眼光长远。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随他。这让关麟征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羡慕又嫉妒。

这场关键战役主要在湘北地区展开,15集团军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但在战后论功行赏时,陈诚的报告中却很少提及15集团军的贡献。这让关麟征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陈诚是故意借这个机会给自己使绊子。

关麟征其实是自己多虑了。

作为第九战区的最高指挥官,陈诚在汇报战果时采取了全面客观的立场。他着眼于整个战区的整体表现,而不是过分突出第十五集团军的贡献。正是基于这种全局性的考量,陈诚将此次战役命名为"长沙大捷",这一决定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关麟征的处境影响了他的眼界,再加上他和陈诚之间关系紧张,看到陈诚对15集团军和自己没什么特别夸奖,他就觉得陈诚是想找机会打压他。

这样一来,关于“长沙战役”和“湘北战役”哪个更胜一筹的争论就开始了。

蒋介石对陈诚和关麟征之间的纷争一清二楚。

这两个人都是我的心腹爱将,在我心里不分伯仲,同样重要。

如果不提前解决这个问题,等到下次大规模冲突爆发时,很可能出现指挥官之间意见不合的情况,这在军事上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场战斗结束后,蒋介石正式任命关麟征担任15集团军总司令,同时确认了薛岳第9战区司令长官的职位。这样一来,既表彰了薛岳和关麟征的战功,又消除了关麟征对陈诚的不满,最终平息了这场风波。